【历史规划】长沙市芙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 : 2021-11-16     来源:芙蓉区发展和改革局     字体大小:

目录

第一章 承前启后开启“四个芙蓉”新征程 1

第一节发展基础 1

第二节发展经验 6

第三节发展环境 7

第四节发展要求 9

第二章 创新发展培育富民强区新动力 15

第一节搭建创新平台 15

第二节推进创业创新 17

第三节推动科技创新 18

第四节深化制度创新 20

第三章协调发展构建国际品质新城区 21

第一节推进“一带两区”协调发展 22

第二节推进市政建设与城市管理协调发展 24

第三节推进城市扩容与功能提升协调发展 28

第四节推进湖湘特色与国际品质协调发展 29

第四章特色发展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 32

第一节构建高端商贸商务引领区 32

第二节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核心区 37

第三节建设浏河文化旅游产业带 39

第四节发展现代都市工业 40

第五章绿色发展建设两型精美新芙蓉 43

第一节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43

第二节促进低碳循环发展 44

第三节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46

第四节完善生态文明机制 48

第六章开放发展实现开放合作新突破 49

第一节营造对外开放环境 49

第二节加强区域开放合作 50

第三节提升招商引资水平 52

第四节增强对外贸易质效 53

第七章共享发展开创幸福民生新局面 54

第一节创建充分就业城区 54

第二节优先发展社会事业 55

第三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60

第四节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61

第八章保障发展建立规划实施新机制 63

第一节转变职能优化环境 64

第二节整合资源强化保障 65

第三节依法治区规范行政 66

第四节健全机制抓好落实 67

长沙市芙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长沙市芙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以《中共长沙市芙蓉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编制依据,结合我区战略地位和区情,全面阐述未来五年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任务,是新常态下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实现持续稳健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承前启后开启“四个芙蓉”新征程

“十三五”时期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时期,必须在认真总结“十二五”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变化的趋势特点,准确把握我区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承前启后,开启“四个芙蓉”新征程。

第一节发展基础

五年来,全区上下紧紧围绕“湖湘之心、中部标杆、全国一流”总体定位,全力实施“聚焦高端,提质增效,产城一体,双核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建设“财富中心、魅力之都、幸福芙蓉”,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力稳健增长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总量、质量、均量同步提高。2015年完成GDP1020亿元(预计数,下同),年均增长11.8%;财政总收入102亿元,年均增长14.2%;固定资产投资435亿元,年均增长2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0亿元,年均增长13.3%,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98.15亿元,年均增长13.9%。金融业创新发展,省金融创新特色产业园成功落户,银行、证券、保险省级总部分别达到13家、5家、15家。楼宇经济稳健发展,楼宇企业达4900余家。消费业态繁荣兴旺,新建改建商场市场42万平方米,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大力发展总部工业,引进苏宁湖南总部、东湖壹号等总部项目,凯德自控、泓春奥克、掌钱电子、湖南铁塔等600余家高科技高成长型企业落户隆平高科技园。

二、空间布局日益优化

不断夯实“一带两区”,空间布局日趋成熟。完成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和社区微调,资源布局更加均衡。推进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西岸风光带全面竣工,婚庆园创建3A景区,东岸风光带全线开工,产业纵轴初具雏形。推进芙蓉CBD开发建设,打造了总部金融、服务、影像创意等一批专业楼宇,涌现出中石油大厦、中天广场等一批亿元税收楼宇,国金中心、世茂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加快建设,商务楼宇达211栋、585万平方米。推进隆平新区开发建设,完成新区总体战略策划和控规深化设计,确定了“种业硅谷”总体目标,“一馆三中心”核心功能完成总体布局,成功举办2届隆平论坛。中房、恒大等大型地产项目全面推进,东片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三、城市品质显著提升

狠抓城市建设和管理,推动品质倍升。铺排重点项目424个,投资成为拉动增长、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实施棚改项目18个,完成棚改100万平方米。实施103号令征地项目57个,腾地8700亩。竣工安置房128栋、84.5万平方米,安置10207人。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滨河路、红旗路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竣工,新增道路里程28公里;引水工程、湘江枢纽库区涉水工程和截污工程全面竣工,完成了一大批水、电、气管网建设。狠抓城市精细管理,城市管理水平保持全市领先。实施城管机构改革,城管执法中队和环卫所下放至街道。拆除违法建设450万平方米,完成一大批广告招牌、立面、背街小巷和城郊结合部环境整治。完成90个老旧农安小区提质改造。推进交通整治,完成41个社区、19条支路微循环改造,一批瓶颈路、断头路相继打通。实施“三年大造绿”,新增绿地178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3.9%。实施清霾、碧水、静音行动,二氧化硫减排154吨,地表水质100%达标。推进两型示范创建,创建省级示范单位19家。推进节能减排,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2.4%。

四、社会民生有效改善

以小康社会建设为统领,推进“十大民生工程”,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和公共安全协调发展。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新建和扩建学校12所,新增学位1.1万个,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省学前教育先进区和首批教育强区。投入科技发展经费1.3亿元,立项支持科技项目275个,始终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和“全国科普示范城区”称号。大力发展文体事业,创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单位。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率先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创建为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火星、朝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为全国示范。积极稳妥实施计生新政,人口增长率为5.4‰。多渠道拓展就业,新增城镇就业11.3万人。新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8.6万人。201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700元,年均增长12.1%。颁布慈善救助低保家庭实施办法,发放低保、优抚、救助等资金2.2亿元。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服务站64家。建设和筹集廉租房619套、公租房2392套。

五、社会管理不断加强

加强安全体系建设,成功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构建“大安委”格局,开展“打非治违”“六打六治”等专项整治,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完成一批隐患整治。加强社会综合治理,摧毁犯罪团伙357个,破获刑事案件5900起。开展食药安全整治行动95次,率先试行食品安全快检,合格率保持95%以上。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建立矛盾调处中心,召开全市首例信访听证会,扬帆市场、新桥村安置等遗留问题顺利解决。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征兵工作,双拥优抚安置政策得到落实,军民关系和谐融洽。

六、行政效能稳步提升

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精细化管理得到加强。坚持依法治区,政府工作始终在法制轨道上运行。定期向区人大、政协报告和通报工作,办理建议提案1053件。推进多领域改革,完成2011、2015年两轮政府机构改革,完成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编制和公示。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11项。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新增市场主体4.7万家。行政审批事项精简为38项,审批时限压缩52%。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实群众工作“直通车”和“四联三为”工作要求,作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压缩行政运行成本,拍卖超编公车63辆,清理超标办公用房5630平方米,“三公”经费压减56.5%。强化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行政问责165人,政纪处分122人。

回顾过去的五年,成绩令人振奋,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部分经济指标未实现预期,个别区域的棚改未能按期启动,一些民生项目未能付诸实施,农民安置进度滞后于拆迁进度,拥堵和停车难问题未能得到根本改善,东西片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部分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作风问题、廉政问题不容忽视,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必须高度警醒,在未来五年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第二节发展经验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发展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五年,发展经验弥足珍贵。坚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坚持集思广益、开门纳言,推行民主决策、民主理财、民主监督,构建了科学民主的良好氛围。出台了《促进依法行政加强政府法制建设的若干规定》《政府法制监督工作规定》等文件,为依法行政提供了制度保障。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用发展的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在财税、项目建设、城市管理等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破解了瓶颈制约,创造了“芙蓉经验”。坚持突出中心、转型发展。推进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尤其是在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率先发力,为经济社会较快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坚持群众路线、执政为民。贯彻落实民生优先理念,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水平大幅提升,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第三节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率先建成高水准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重要历史性阶段,既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一、宏观环境

未来五年,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我区处于多重战略路线叠加区域,在中部地区乃至整个中国战略版图中的地位将发生显著变化。

随着湘江新区、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相继获批,长株潭融城步伐进一步加快。必须从更高层次、更广视野审视我区在全省和全市的战略定位,从错位发展、互补发展的角度寻找率先发展的机会。

转型升级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建设的重大主题,新一轮产业转型尤其是传统服务业转型的深度、广度和难度都将史无前例,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大背景下,与“互联网+服务业”“智能制造+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必须顺应这种趋势,尽快做出转型升级的战略路径选择。

当前,各领域的改革正步入深水区,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等领域的改革向纵深推进,必须增强深化改革的战略定力,提高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

民生需求将更加多元化,人口流动将更加复杂,城乡二元结构将被进一步打破,老龄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快,局部不安全和不稳定因素将更加复杂,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治理将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二、发展机遇

未来五年,我区面临着一系列难得的发展机遇。

——全面城市化的机遇。未来五年,我区将全面实现“农业用地向建设用地”“农村人口向城市居民”“村向社区”的转变,将有6000余亩土地投放市场,“一带两区”融合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各大功能组团将爆发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可拉动千亿元级的投资。

——服务业发展的机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对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我区作为全省的金融、商务、消费中心,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将迎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

——引领“互联网+”的机遇。我区“互联网+”已经呈现出率先发展、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培育出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两大战略支点,呈现出显著的先发优势。随着省金融创新特色产业园建设的快速推进,作为全省实践“互联网+”战略引领区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

——棚户区改造的机遇。棚户区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薄弱环节,也是推进城市面貌深刻变化的突破口,更是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主阵地。随着中心城区一大批棚改项目付诸实施,将有效缓解土地供求矛盾,进而扩大楼宇经济容量、提升城区品质。

三、面临挑战

未来五年,我区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

——资源层面的挑战。与其他城区比较,我区土地资源严重不足。中心城区土地供应全部依赖棚改,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东片相当比重的土地为农大、省农科院等掌控。必须在整合土地资源、优化开发模式等方面探索出路,提升土地开发效益。

——承载功能的挑战。中心城区基础设施日渐老化,水、电、气、路问题日益突出,交通压力日益增大。楼宇老化问题逐步显现,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企业外流。东片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路网建设任务还很艰巨,配套设施承载能力不足,急需扩建增容。

——转型升级的挑战。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有六个方面:楼宇业态“腾笼换鸟”;传统市场提质升级;对传统商贸业实施电商化改造;引导酒店住宿业向大众消费个性化消费方向转型;推进隆平高科技园“智慧发展”战略;发展新兴产业。实施新一轮转型升级战略将是系统性的、结构性的。

——社会治理的挑战。近年来在民生领域的投入不断扩大,但和群众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经济社会转型期暴露出来的矛盾呈高发态势,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领域的防控压力有增无减,民生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难度进一步加大。

第四节发展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大力促进“三量齐升”、“五化同步”、“六个走在前列”,紧扣湖湘之心、中部标杆、全国一流总体定位,努力打造引领转型升级的财富芙蓉、建设创新驱动的智慧芙蓉、彰显精致秀美的魅力芙蓉、实现全面共享的幸福芙蓉,推动芙蓉区向具有国际品质和湖湘文化特色的精品之区迈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坚持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从规模扩张转向为提升质量和效益。坚持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释放创新、创业、创造带来的巨大活力和宽广空间,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坚持协调发展。增强全局意识,统筹推进各区域、各领域的均衡发展。促进和实现中心城区与新城区的协调发展,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的协调发展,城市容量与承载功能的协调发展,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等。

——坚持绿色发展。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确保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形成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发展模式,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大美芙蓉。

——坚持开放发展。把对外开放作为发展的重要手段,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和区域合作,形成开放发展新格局。实施更加积极和精准的招商引资策略,大力引进世界500强、战略投资者和城市运营商。提升对外贸易能级,建设更高水准的外贸示范区。

——坚持共享发展。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强人民幸福感、获得感、舒适感和安全感。

三、总体目标

——财富芙蓉。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打造高端产业引领区。以楼宇经济为载体,优先发展高端服务业,巩固提升全省金融、商务、消费中心地位。发展都市工业、楼宇工业、总部工业,推进隆平高科技园向综合性精品园区发展。

——智慧芙蓉。进一步激活开放度,搭建开放数据平台,推进智慧产业、智慧社区、智慧政务等体系建设,打造智慧理念先行区。促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壮大“互联网+”。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发展。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构建交融互通共享的网络体系和应用体系,实现城区智慧式管理和运行。

——魅力芙蓉。立足湖湘文化,着眼国际品质,打造城市品质示范区。推进中心城区改造提质,高标准规划建设隆平新区,加快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现代化城区。加强城市管理、生态建设和两型建设,打造天蓝、水清、地绿的秀美芙蓉。

——幸福芙蓉。围绕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准、共享型的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强和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公共服务样板区。实现更高水准的充分就业,打造更加优质高效的15分钟“入学圈”、“医疗圈”、“健身圈”、“养老圈”等,夯实以社保、低保、医保、住保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进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食药安全等,争创平安和谐城区。

四、具体目标

——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协同并进。到2020年,GDP总量达1700亿元,年均增长9%左右,人均GDP达26万元,年均增长6.5%;财政总收入达到16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0%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到88%。

——全面小康与社会治理同步推进。率先建成高水准的全面小康社会。到202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700元,年均增长9%左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36平方米。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法治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实现更加广泛的民主与自由、公平与正义、法治与包容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大幅提升。到2020年,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不断完善;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互助等救济事业全面推进;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6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100%。

——协调发展与生态文明持续优化。到2020年,“一带两区”总体构架更加稳健,中心城区改造升级快速推进,承载功能明显提高,完成棚改面积180万平方米,楼宇经济占GDP比重达62%;绿化覆盖率达45%;万元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累计减少均达到省市要求;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70%以上。

——开放创新与深化改革有序推进。到2020年,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5.5亿美元,年均增长10%以上。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左右,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0%以上。全面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显著成效。

第二章  创新发展培育富民强区新动力

“十三五”时期,我区面临着发展的新环境、新机遇和新挑战,肩负着建设“湖湘之心、中部标杆、全国一流”和“四个芙蓉”的历史使命。必须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和破旧立新的勇气,用新的思维破解瓶颈障碍,用新的理念引领转型升级,依靠创新驱动重塑内力,再造辉煌。

第一节搭建创新平台

把握新一轮信息革命和“互联网+”战略机遇,依托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和体制优势,着力推进特色金融创新平台、“种业硅谷”研发创新平台、“互联网+”创新平台等三大创新平台建设。

一、加快特色金融创新平台建设

加快推进湖南金融创新中心和湖南省金融创新特色产业园建设,组建园区管理机构,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运营机制、监管制度、支撑体系等。与有关金融机构、战略投资者、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合作,建立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风险投资基金,建立规范科学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防范风险的数据监测平台、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服务平台。支持面向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孵化器、众创空间发展,为初创企业提供包括产品设计、托管、清算、交易、投研等专业化服务。搭建“互联网+金融+文化”“互联网+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实体经济、文化资源、科技资源与金融要素的对接与融合发展。重点培育和引进第三方支付机构、网络信贷、金融电商、众筹融资、商业保理、互联网金融门户等互联网金融业态,吸引一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重点企业在产业园集聚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获得第三方支付、基金销售等经营业务许可资质。

专栏3:          湖南省金融创新特色产业园

产业园核心区位于五一大道和芙蓉路“金十字”交叉的芙蓉CBD,面积2.7平方公里,是长沙市金融业发展的核心聚集区。在运营模式上,采取政企合作共建方式,在监管模式上,引入“底线监管、业界自律”的新理念,建立湖南省金融创新产业联盟、互联网金融仲裁法庭,依托中国产业金融协同创新中心,建立有效防范风险的数据监测和防范平台,打造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金融监管沟通顺畅、金融风险可控的特色互联网金融功能区。利用信用平台和信用评估机构,打造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指数发布地区。依托各大金融机构区域总部和省内研究机构,努力将这一区域建设成为互联网金融行业创新能力强劲的金融创新产业生态圈、国家互联网金融+众创空间示范区。

二、加快“种业硅谷”研发创新平台建设

着力推进隆平水稻博物馆、分子育种中心、种业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全面完成“种业硅谷”核心功能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建设市场化的育种供种体系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精心打造以种业为内核、产业为支撑、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硅谷”和全球杂交水稻研发中心。

三、加快“互联网+”创新平台建设

顺应“互联网+”经济发展潮流,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打造“互联网+”战略引领区。加快建设湖南苏宁云商产业园、湖南有色金属交易平台等重点项目,打造一批电子商务领军企业。鼓励传统商贸企业和市场商户发展线上交易,壮大“互联网+”企业群体。成立互联网经济发展基金,优化互联网经济发展环境。重点在“互联网+”创业创新、“互联网+”协同制造、“互联网+”种业研发、“互联网+”益民服务、“互联网+”高效物流、“互联网+”商贸、“互联网+”便捷交通、“互联网+”康养、“互联网+”绿色生态开展行动,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形成完整的互联网经济生态链。

第二节推进创业创新

坚持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服务环境,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汇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能。

一、推进创业创新平台建设

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构建一批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创业创新基地,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客空间、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支持对现有孵化载体、闲置厂房等进行改造,发展创业社区,为创业者提供价廉宜居的创业空间。依托交通优势,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和隆平高科技园资源优势,吸引社会各界集中进行创业、创新和创作,打造一批众创平台、众包平台、众扶平台、众筹平台。扶持K+影像等创客空间发展,建设一批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二、加强创业创新主体建设

实施创业创新激励政策,切实解决创业者的资金需求、市场信息、政策扶持、技术支撑、公共服务等瓶颈问题,使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各类市场主体实现创业梦想。在更大范围推行创业贷款政策,为大学毕业生、失地农民创业创新提供必要条件。加强创业能力建设,开展多形式、多领域的创业培训,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加强创业创新文化建设

探索实行创业创新宽容担保机制,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创业创新精神和传统,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人人敢于创业、人人乐于创新、人人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积极举办或承办各类创业大赛、技术论坛、产品展示等专题活动,分享传播全球先进的信息、技术、投资创业模式。加大对成功创业创新者的奖励表彰力度,让创业创新者成为时代英雄。

第三节推动科技创新

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区”的战略思想,进一步凸显科技在服务经济社会中的重大动力。

一、全力打造创新型企业

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按照平台向企业集中、人才向企业集聚、政策向企业集成的思路,培育创新型企业航母。加快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实施自主品牌战略,积极推进专利建设,鼓励企业加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和企业。全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二、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创新平台,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推动创新型企业建设。继续开展创新型单位创建工作,年均指导和督促3家以上单位获得市级创新型单位。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3%以上,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在15%以上,年均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年均引智引技10项、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10项,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5%左右。

三、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完善知识产权激励、运用、保护、协作和评价机制,建立知识产权预警、质押融资等机制。积极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型企业,提升专利创造能力,提高专利申请与授权的质量和数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广大群众创造、保护、管理、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显著提高,全面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加速专利产业化,年均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以上,到2020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2300以上件。

四、打造专业人才高地

促进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到2020年,全区拥有科技人才数达9万人以上。扩大举荐优秀人才规模,加大宣传表彰奖励优秀科技工作者活动的力度,完善科技人才数据库,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服务体系,维护科技工作者权益的组织和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第四节深化制度创新

着力推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制度创新,全面完成中央和省、市赋予的改革任务,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上取得突破性成果。

一、创新转变政府职能

进一步简政放权,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严格绩效管理,确保权责一致。强化法治思维,推进依法行政,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服务承诺、首问负责和限时办结等制度,建设标准化政务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开展政策措施等第三方评估工作。

二、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进一步创新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积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明确政府公共服务的权责体系,推进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法治化,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积极修改、完善和制定更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鼓励企业改革创新的制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强化教育督导评估,构建督政、督学、监测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快实施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和中医药能力提升工程,着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社区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深化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公车等领域的改革,建立与新常态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三、创新现代市场体系

着力促进要素市场规范发展,建立健全要素市场准入、交易、监管制度,实行统一开放的市场准入制度,推行负面清单管理。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宽进严管”的市场监管体系。加快资源型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完善公共产品价格政策,推进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大力推进诚信社会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

四、创新投资管理制度

鼓励非公资本投向公共事业领域,逐步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结构。探索建立政府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发展。依法创新政府举债模式,降低地方债务风险,支持区级投融资平台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开展旧城改造、棚户改造、隆平新区建设、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方面的融资合作,多渠道解决政府融资难的问题。

第三章协调发展构建国际品质新城区

以构建具有国际品质和湖湘文化特色的精品之区为目标,统筹推进板块联动、功能协作、产城融合、风貌协调、品质协同,在协调发展中提升发展水准和品质,在补齐短板中增强发展后劲,始终注重发展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

第一节推进“一带两区”协调发展

围绕“一带两区”总体格局,提升浏阳河以西中心城区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化水平,强化对高端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谋划浏阳河以东隆平新区城市、产业、生态融合发展格局,完善城市化功能、提升现代化品质,着力培育和打造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形成三大功能组团协调联动的发展格局。

——西提东拓,推进板块融合。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特有的区位优势,继续强化“双核驱动”主干支撑,深耕提质芙蓉CBD,打造高效优质低碳的现代服务业高地,加速国际化进程,巩固和提升其区域性金融中心、商务中心、消费中心地位。创新发展东片隆平新区,积极探索都市工业园区转型创新发展新道路,将隆平新区打造成为宜业宜居、产城融合、发展高效的新城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瞄准5A景区标准,将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打造成为集文化、娱乐、商业于一体的世界级文化旅游载体,成为湖湘文化展示新窗口、长沙娱乐之都承载地、芙蓉产业转型引领带。分别将浏阳河以西的中心城区、浏阳河以东的隆平新区、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定位为高端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文化旅游业体验区、产城融合新城区,形成差异化的板块定位。加快完善各板块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优化风貌品质,协调推进建设具有现代化、国际化品质、宜居宜业宜游的精品城区。

——空间优化,推进布局协调。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区的土地利用集约度,优化城市交通、居住、购物、休闲、绿化空间布局,加快建设高端、高层楼宇和高品质城市综合体。进一步提升隆平新区的产城融合度,在推进高端产业发展的同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完善配套服务。进一步增强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的景观度,打造景观建设与生态环保协同并进,旅游观光与购物休闲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重点加快五一商圈、火车站商圈、袁家岭商圈、万家丽商圈转型升级和提质改造建设。充分发挥隆平新区疏解芙蓉CBD人口和产业密度作用,加快与高铁片区、临空片区形成对接。充分发挥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作为芙蓉CBD和隆平新区联接共享的景观、休闲、纽带功能,并以此为载体提升全区整体自然、人文景观风貌水平。

——特色凸显,推进功能协同。强化中心城区金融、商贸、商务、楼宇、文化、品牌等特色,建设具有现代化、国际化品质和功能的核心城区。突出隆平新区“种业硅谷”的总体特色,强化科技研发、总部经济、现代物流、高尚人居等功能。凸显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的自然生态和人文魅力特色,强化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生态等功能,形成全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中心城区经济动力支撑、隆平新区要素保障支撑、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特色风貌彰显,三大板块特色凸显、功能协调发展的格局。

——设施联通,推进区域联动。强化中心城区与隆平新区的城市立体交通路网的对接,重点推进城市快速化交通、地铁交通、BRT交通互联互通。加快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两岸风光带设施建设,对接两岸不同板块功能定位,凸显不同景观风貌和建筑特色,完善浏阳河两岸现代服务业设施和场所建设,加快推进跨浏阳河城市交通、景观休闲桥梁建设。重点加快隆平高科技园区路网建设,全面完成红湖路、纬十四路、纬十五路以及浏阳河过河通道建设,京珠西辅道扫尾和京珠东辅道拓宽改造,长星路(隆园一路至盼盼路)提质改造工程,实现营盘东路与园区的对接通车。

第二节推进市政建设与城市管理协调发展

按照以人为本、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统筹处理好城市局部与系统、地上与地下的关系,大幅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系统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与此同时,推进城市管理工作转型提质,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实现精细化、标准化、法制化、智能化、社会化管理,最终实现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与城市管理协调联动。

——以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推动交通系统高效便捷。牢固树立规划先行的理念,将科学化、人性化、精细化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重点强化城市规划对城市交通的优化提升作用,加快构建多层、立体、便捷的交通系统。加快建设快速综合交通通道,构建快捷的区域及对外交通系统。抓住1、2号等地铁线贯穿芙蓉CBD的契机,实现芙蓉CBD与空港、高速铁路的有机连接。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构建“四横七纵”的主次干道网络,新建科教路、长白路、红园路等市政道路24条,新建两座跨浏阳河人行天桥,打通断头路,连路成网,联网成环,改造和提升交通微循环,提高路网的便捷与可达性。结合芙蓉CBD核心区的公共开敞空间与地铁站设置,科学规划与开发五一路站、芙蓉路站、韶山路及火车站的地下空间,建设与地面步行系统有机衔接,与周边公共建筑有机连通的地下步行系统。加快建设地下停车场、下沉式广场,优化地上、地下空间有机衔接、资源共享。增设过街通道,降低路面横道流量,畅通车道。引导社会资源和资本投资建设立体停车场、有效缓解区域停车压力。

——以标准化的城市建设模式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一建设和管理标准,对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建设功能协调、使用便捷的地下空间体系,提高城市空间综合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统一维护原则,统筹推进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建设,推行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形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骨架系统。

——以智能化的城市管理模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依托现有数字化城管指挥平台,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创新,以智能化的管理手段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科学规划和统筹实施城市供排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建筑小区系统建设,实现各系统互补互调与互联互通,不断提升市政公共设施吸水、蓄水、净水、释水功能。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强化城市河湖水系及蓄滞洪区的规划管理、湿地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城市中水回用管网,促进城市中水回用,实现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

——以精细化的城市运行模式推进绿色城市建设。继续落实最严格、最精细、最到位的城市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建管并重,注重细节管理,建立健全网格化、数字化、机械化管理机制,保障市政设施高效安全运行,城市更加整洁有序顺畅美丽。按照景观优美、精致典雅的要求,加强市政、园林绿化、环卫、公园、路灯等各项设施的管护,打造城市绿网、建设环城绿带、增加城市绿量,加强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生态休闲园、湿地公园建设,形成立体绿化格局。到2020年,辖区范围内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以上,实现市政道路平均机扫率达到90%以上,努力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城区。

——以社会化的城市治理强化法制化的城市管理。以社会化治理为基础,提升法制化管理水平。推进城市治理社会化。整合人口、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卫生计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信访等城市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完善区、街道、社区的“三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形成全方位覆盖、全过程控制、全社会参与的现代城市管理机制,创新社区城管奖惩考核机制,引入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激发社区城管活力,不断提升社区宜居指数。全面推行无物业管理小区的社区物业服务。加快城市管理法治化。完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渣土管理等领域法治化。严格城市管理执法,严查乱搭建、乱摆放、乱张贴、乱丢弃等扰乱市容秩序的违法行为。依法科学设置户外广告、招牌,确保街道环境更加美观整洁。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营造良好的执法氛围。规范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行为,推行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专栏4:           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及5A级景区建设。西岸南起人民路,北至车站北路,全长8.24公里;东岸北起西龙路,南至长榔路,全长9.6公里。核心项目主要有建设两座跨河人行天桥、马王堆古汉街、马王堆汉文化广场、马楚文化广场、湖湘名人铜塑群、声光电音乐喷泉及放歌台,增设龙舟博物馆,修复柳子明故居,两岸立体亮化,建设龙舟码头及水上娱乐项目等。

路网建设。主要包括:河山路:滨河路-京珠高速公路西侧辅道;合平路二期:人民路-滨河路;泉坝路:合平路-经九路;龟山路:营盘路-黄元路;东湖路:远大路(区线)-滨河路;纬六路:滨河路-京珠高速西侧辅道;白竹坡路:京珠东辅道-红旗路;滨河路五标及长沙县路段:人民路-长白路;红园路:远大路-长樃路;东屯路:桃园路-京珠高速公路西侧辅道;长农路(东段):红旗路-经九路;对山路:合平路-长樃路;双杨路北段:营盘路-西垅路;经九路:红园路-滨河路。公共停车场建设。新建都正街、迪马公司、九如巷等地下停车场。

长沙火车站提质工程。建成长株潭城际铁路锦泰广场(位于火车站东侧),东西两侧配套地下空间开发建设。人民路综合管廊建设。建设涵盖给水、排水、燃气、通信、电力等管线的地下综合管廊。长善垸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扩建20万吨/日的污水处理规模,以及配套的管网及泵站建设,并对一期16万吨/天的处理规模进行提标改造,建成后总处理规模将达到36万吨/天。

隆平水稻博物馆及隆平公园。隆平水稻博物馆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隆平公园总用地面积约204.84亩。湖南文化广场(二期)建设。在原湖南文化娱乐中心的地块上将其拆除重建,新建一座高180米共42层的文化产业大厦。芙蓉区青少年宫。青少年宫建设。

中小学及幼儿园建设。东岸小学,规模30个班;西垅中学,规模48个班;新安中学,规模48个班;滨河小学,规模36个班;火炬中学,规模60个班;桐西小学,规模36个班;双新小学,规模30个班。新安小学,规模24个班;河山小学,规模36个班;马坡岭小学,规模48个班。

棚户区改造项目。黄土塘、燕山街、远大路、五里牌肉联厂、蔡锷中路两厢等19个棚改项目;火炬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包括拆迁安置补偿以及安置房建设)

第三节推进城市扩容与功能提升协调发展

统筹推进城市新区征地拆迁与中心城区提质改造发展,推动新增城市土地资源与优化城市功能协同并进,城市建设与拆迁安置同步推进,实现品质提升与居民满意高度一致。

——推进征地拆迁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全面推进东岸片区城市化,加大片区开发力度,重点完成隆平新区、芙蓉生态新城等项目征地拆迁工作,落实农业人口转业转户,实行被征地农民全面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多种安置方式并举,提高安置效率,全面推广商品房安置模式,实现被征地农民即拆即安。加速跨河东进及隆平新区开发建设,提升东岸片区城市形象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完成农村集体经济土地征地拆迁工作。

——促进棚户区改造与提升城市品质相结合。继续推进棚改、城中村改造、社区整治、大拆违等,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老旧社区、城区人居环境。将棚户区改造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相结合,与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相结合,与提升城市品质相结合,有效整合资源。加快推进实施19个棚户区(危旧房)改造项目。重点实施黄土塘、友谊商店东边地块等成片棚改项目,分步实施蔡锷中路两厢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实现棚户区居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较大提高,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等公益性设施,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拓宽棚户区改造融资渠道,充分调动企业和棚户区居民的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加快保障房建设与推进人口市民化相结合。按照“居者有其屋”的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管理,采取配套建设与相对集中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在新建小区中配套建设安置房。力争完成芙蓉生态新城安置小区建设,新建、续建安置房建筑面积146万平方米,计1.5万套,总投资约53亿元。基本满足广大城乡拆迁户、中低收入阶层和困难家庭等社会弱势群体的住房需求。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解决城镇落户为重点,加快建立分类有序的农民工市民化推进机制。着力解决好农民工劳动保护、就业扶持、技能培训、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现实问题,分期分批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医疗、养老、失业、生育、工伤等基本社会保险以及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和住房保障体系。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市民化,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和就业制度,加强再就业技能培训,优先推荐和安排失地农民就业,逐步将失地农民全面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使失地农民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第四节推进湖湘特色与国际品质协调发展

以建设具有国际品质和湖湘文化特色的精品之区为目标,大力保护、传承、彰显具有悠久历史的湖湘文化,将湖湘文化的精髓融入建设发展之中,同时大力提升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品质,构建传统与现代、品位与品质、精神与物质、文化与体验有机融合、相得益彰的国际大都市品质风貌。

——推进湖湘特色城市建设。深度挖掘湖湘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彰显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底蕴,以强烈的文化意识规划建设管理城市,以城市主要街路、地标建筑、戏曲剧场、园林小品、景观雕塑等突出湖湘文化特色,力求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倡导旧城改造在原有街区风貌基础上保护性开发,促进湖湘文化和时尚元素相融合。注重在新城新区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特色,促使其与原有城市风貌、人文特征相协调。加强对马王堆、浏阳河、都正街、定王台、白果园、化龙池、袁隆平、汉文化等优质文化资源的保护,打造“留得住乡愁”的现代人文都市,形成“北有兵马俑,南有马王堆”、“秦文化看西安,汉文化看长沙”的格局。

——加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强化芙蓉CBD核心功能,加快建设国金中心、擎天广场、世茂广场、佳兆业广场等超高层楼宇,形成50层以上的超高层楼宇集群,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入驻,打造我国中部地区的总部基地,凸显CBD的商务核心功能。以五一广场为核心,以长沙国金中心等重大项目为依托,打造省会地标性商业商务中心。加快推进芙蓉生态新城建设,形成“二带”、“四心”、“四轴”、“八区”的发展格局。其中,“二带”包括滨河生态公园、京珠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两旁绿化带等两大风景带。“四心”包括东岸生态商务区、望垅中心商务区、新安文化商务区、隆平科技产业区等四大商务中心。“四轴”包括远大路城市综合功能发展轴、人民东路商业发展轴、星沙大道-红旗路教育科研发展轴、营盘东路产业发展轴。“八区”包括高家坡、东岸、锦林、杉木、龙马以及滨湖居住区、隆平马坡岭工业区、隆平东湖工业区。建设高品质的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发挥“名河、名歌、名人、名址、名景”的聚集效应,通过水体治理、遗址恢复、景观再造、完善配套、培育产业,打造一个“名河为轴、名歌相伴、名人相望、名址驻足、名景留影”的世界级文化旅游载体。

——推进智慧芙蓉城区建设。加快“智慧芙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无线城市。推进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电子商务、智慧城市管理、智慧医疗、智慧园(社)区、智慧物流、智慧农业、智慧环保等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引入和发展智慧应用技术研发和智慧种业为核心的智慧农业。以智慧装备制造、光通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应用电子以及云计算产业等为核心的智慧工业。依托互联网经济,超前发展以智慧金融、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为核心智慧型服务产业,实现产业发展的智能化、数字化、互联化。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推进政务信息化、高效化。

——提升全民文明素质水平。以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言行优雅为重点,倡导公共文明行为规范。深入开展以“遵德守礼、谦恭有礼”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文明行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城市社区的基础作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加强市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素质教育,建立健全文明创建的长效机制,推动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综合素质同步提升。进一步优化城市软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造审批最快、效率最高、成本最低、过程最透明的政务环境。综合运用财政、税费、金融、价格、要素配置等手段,激发实体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活力,促进各种要素高效流动。

第四章特色发展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

依据产业特点与现代产业发展要求,走三产强区、特色发展的道路。突出转型发展,构建湖南高端商贸商务引领区。强化总部集聚,形成湖南区域性金融中心核心区。激发品牌共振,打造湖湘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带。突出智能制造,着力发展现代都市工业服务园,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

第一节构建高端商贸商务引领区

以五一广场、芙蓉广场、袁家岭-火车站、万家丽广场四大核心商圈为载体,以长沙国金中心、擎天广场、世茂广场、泰贞国际金融中心等高端城市综合体为依托,积极把握地铁1、2号等线的快速交通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商贸、都市地产、现代物流、健康养老、种业研发等产业,构建高端商贸商务引领区。

一、转型提质现代商贸服务业

加快推进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构建实体消费与电子商务、大众消费与高端消费相结合的现代商贸服务业体系。转型提质商贸业态。以智慧商贸为主线,着力扶持电子商务发展,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传统商贸与互联网电子商务相结合、购物与休闲相结合,以“互联网+商贸”为特征的现代商贸业体系。到2020年,力争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5%,达到1100亿元。改造提升传统商圈。以五一广场为核心,以九龙仓长沙国金中心等重大项目为依托,巩固五一广场“第一商业中心地位”;培育火车站、袁家岭(燕山街)、万家丽国际MALL、马坡岭商业中心、东岸商贸中心“五个高增长智慧商圈”;提升马王堆、三湘南湖、万家丽“三大专业市场”;改造提升朝阳路IT产品一条街、蔡锷路通讯器材一条街等特色商业街(城),整合提质湖南图书城等各类商品市场。拓展浏阳河东新兴商圈。打造地铁商圈,逐步实现“一线一中心一带”的地铁发展模式,扩大对浏阳河休闲风光带的产业辐射,实现从“平面效益”向“立体效益”转型,造就我区特有的地铁新型商务发展模式。以“种业硅谷”为核心,打造全球性的种业线上线下交易平台。

二、智慧发展现代都市地产业

进一步壮大商务楼宇集群,走差异化、专业化、智慧化发展道路,提升楼宇经济质效。大力培育现代专业楼宇和亿元楼宇。以总部经济为重点,控制土地使用方向,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强度和单位土地产出效益,实施“腾笼换鸟”“空间换地”“电商换市”战略,努力实现楼宇企业入驻率、楼宇企业属地注册率、楼宇税收贡献率“三率”齐升,培育更多的税收亿元楼宇。至2020年,楼宇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2%,楼宇企业入驻率达80%以上,楼宇企业属地注册率达80%以上,楼宇税收总量提升35%以上。着力发展新兴商圈内商业地产。以地铁和轨道交通开通为契机,以芙蓉CBD核心区和隆平新区为重点,提高甲级写字楼和“5A智能大厦”的比重,优化提升专业楼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和物业服务水平,引导商圈内商业地产从单纯的商业设施建设扩展到多种配套设施同步建设。大胆实践“向空中要地”的楼宇工业地产模式,使土地资源走出平面整合、走向立体开发。鼓励休闲旅游地产、创意地产、会展型地产业等新兴业态的发展。

专栏5:             新建智慧楼宇重点项目

1.长沙国金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99万m2,集大型高端商场、甲级写字楼、酒店式公寓及国际五星级酒店于一身的城市综合体。

2.长沙世茂广场。A座总建筑面积23万m2,拟建高347米,共75层的高端商务楼宇1栋,包括商业裙楼、写字楼等。

3.泰贞国际金融中心。项目为集大型高端商场、甲级写字楼、酒店式公寓及国际五星级酒店于一身的城市综合体,总建筑面积10万m2。

4.佳兆业广场。规划建设一栋高层办公楼和一栋高层商务楼,总建筑面积22.92万m2。

5.擎天广场。总建筑面积约35万m2,为300米高双子座建筑,拟建成集商务、商贸、酒店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6.宇成朝阳广场。总建筑面积为29万m2,拟建集高端酒店、写字楼、酒店式公寓及大型商场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三、创新发展种业研发服务

重点推进以“一带一路一园一馆三中心”为核心的“种业硅谷”建设,重点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企业3—5家,着力构建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健全试验、展示、示范体系,将隆平新区创建成全国乃至世界级种业研发和中部乃至全国农耕体验“两大示范区”,构建具有“引领+拓展”效应、“产学研、商消游”一体化的“种业硅谷”。

专栏6:            种业硅谷发展重点项目

1.隆平水稻博物馆及隆平公园项目。隆平水稻博物馆建筑面积约10000 m2,隆平公园总用地面积约205亩,总投资5亿元。

2.水稻分子育种中心。项目投资3亿元设立杂交水稻分子育种平台,重点进行骨干亲本重要性状基因的定位、克隆与保护,特异性10状分子标记开发,高通量、工厂化分子检测技术开发,水稻骨干亲本及优异资源表型鉴定,优势种群研究以及突破性材料创制等方面的工作。

3.湖南旺德府种业电子交易中心。总建筑面积20万m2,由4栋100米高主楼加4层裙楼组成,拟建成国内一流的种业电子交易中心。

四、精细发展商务信息服务

抢抓国内外信息软件产业大发展的新机遇,以信息化、产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四化融合”、电信网、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和示范园区与基地建设为依托,围绕信息技术服务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四大领域,着力构建文艺路法律专业服务中心、袁家岭会计专业服务中心、隆平新区知识产权专业服务中心和朝阳路信息专业服务中心等四大中心。

五、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

以培育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为切入点,以强力推进物流业资源整合为主要手段,着力构建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网络、政策法规体系“三大平台”,积极打造现代商贸配送物流体系、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和“绿色物流”三大体系。加快物流企业广泛应用先进物流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手段的步伐,提高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确保收到改造提升传统物流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两个实效,把我区建设成以商贸物流、电子商务配送物流为依托、交通运输物流为龙头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区。到2020年全区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10%以上。

专栏7:                   现代物流业重点项目

1.湖南苏宁云商产业园。预估总投资11亿元,主要建设苏宁云商湖南总部大楼,研发中心,四栋高端仓储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

2.申通快递物流园。项目预估总投资5.8亿元,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物流分货检测平台与配送中心。

六、培育壮大健康养老服务

顺应健康需求新趋势,关注老龄健康,积极支持健康检查、健康咨询、疾病预防、营养保健、运动健身、心理治疗、身体养护、健康文化与教育等健康服务业发展。通过企业和医院的产学研合作,培育精准医疗转化医学研究与应用基地,大力推进精准医疗服务业发展。整合医疗、家政、物业、餐饮、物流等社会资源,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加快构建老年人消费大数据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建设覆盖全区的智能化平台,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康养服务,打通养老服务与医护、医疗资源之间的连接通道,推进智慧医养护一体化发展。

七、统筹发展文化产业

以文化创意和旅游休闲为两大主攻方向,以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为纽带,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智慧休闲、智慧娱乐产业。到2020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到202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

加强城市文脉营造,充分依托“马王堆汉墓”、“浏阳河”、“定王台”、“都正街”等品牌内涵,加快品牌之间联合互动,形成众多品牌相互关联、共享资源、互为市场的发展格局,实现“1+1>2”的品牌叠加和影响共振效应,实现汉文化与湖湘特色的水文化、农耕文化、休闲文化、养生文化共生共荣。

高度重视文化古迹、历史街巷、名人旧居、文物集中埋藏区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激活文化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有序推进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恢复“长沙记忆”。结合街区历史文化底蕴和产业特色,改造建设更多特色街市。充分发挥文化场馆密集的优势,进一步壮大演艺、文博、湘绣等文化产业。

突出打造“三区”,即:马王堆汉文化区。积极推进马王堆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在遗址公园内艺术再现长沙楚汉名城的建筑、风俗、工艺、集市、饮食等历史风貌。东湖养生休闲文化区。依托东湖干休所,于其周边规划建设融合医疗公园、老年大学、自助养老、高端养老以及特色商业等多项康养功能的复合型养老主题园区。文艺路口民间艺术展示区。以丰富的文化资源、密集的历史街巷和繁荣的商贸旅游业的优势为基础,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深度开发湖湘民间文化项目,形成民间艺术展示区。

第二节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核心区

围绕“湖南区域金融中心核心区”的战略定位,以总部集聚为核心,加快建设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完善的金融政策体系和综合的金融监管协调服务体系。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占GDP比重达15%以上,争取引进省级金融机构和具有影响力的新型金融机构3-5家。

一、推动金融业态集聚

依托以五一大道和芙蓉路构成的芙蓉CBD“金十字”优势区位、“一行两局”金融管理机构以及各省级分行或总行的影响力与吸引力,进一步提高交通的通达性、复合化和配套服务的精细化、智能化,着力引进银行、证券、保险、运营前台,打造金融总部聚集区。

适应新型金融机构、金融衍生产业以及准金融业态的发展要求,以专业分工为基础,沿芙蓉路、五一大道“两轴”延伸,实现专业集聚。着力引进互联网金融、创业金融、物流金融、科技金融等新兴业态,打造新兴金融业集聚区。

二、完善金融生态体系

着力推进民营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贵金属交易、抵押、典当等业态,打造民间金融机构集聚区。以湖南省特色金融创新产业园建设为契机,推进金融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在推进互联网金融、民营银行、股权投资、股权交易、期货交易、中小企业融资、企业上市、碳交易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强化区域金融中心核心区的地位。鼓励发展财务、审计、评估、法务等业态,着力构建一个多层有序、结构合理、运行安全的金融市场体系。

三、优化金融发展环境

全面推动我区与“一行三会”及各金融机构总部的沟通和战略合作。争取各金融机构总部支持湖南金融创新特色产业园发展,提升发展互联网金融和科技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争取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总部对区域金融中心核心区、金融创新特色产业园建设给予更多支持,促进更多金融资源向我区集聚。加强金融行业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金融违法犯罪行为,营造优良的金融产业发展环境。

第三节建设浏河文化旅游产业带

科学运作浏阳河这一战略品牌资源,精心规划建设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围绕“爱之河、乐之都”战略定位,按照“都市慢生活、休闲浏阳河”发展理念,打造一条以欢乐为主题、以爱情为主线的文化旅游产业带。

一、科学谋篇布局

按照国际品质标准,参照世界名河开发建设经验,吸收各地城市新区规划建设成果,打造国际品质名河展示区。在一河两岸高标准布局文化项目、旅游景点和游客服务设施,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将区域优势地位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培育和引进具有品牌价值力、经济支撑力、区域影响力的新兴产业,打造金融商务消费产业纵轴。

二、充实文化内涵

规划建设九道湾广场,改建龙舟文化馆,重建定王思母台,引进省民营博物馆入驻,充分展示楚汉名城的历史文化底蕴。以稻文化为主题,放大“国家名片”袁隆平的世界影响力,以水稻博物馆和隆平中央公园为核心景区,修建马楚国遗址,建设湖湘名人雕塑群,充分展现沿岸的农耕文明和湖湘文化。

三、推进硬件建设

布局2座跨河人行天桥,环绕岸线修建自行车道和电动车道,建设2座游船码头,综合运用步行、骑行、乘车、坐船等出行方式。完善景区配套服务功能,规划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旅游信息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公共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提供舒适宜人的游乐环境。

四、强化产业支撑

围绕文化、旅游、种业、地产等重点业态,全面推进产业培育,将一河两岸建设成为彰显投资吸引力和经济外向度的示范区。引进大型实景演出,演绎浏阳河深厚的文化内涵。引进大型游乐运营商,因地制宜打造水陆一体、文体融合的现代游乐场和水上运动场。引进城市运营商,推进商业地块开发建设,科学布局商务楼宇、大型卖场、星级酒店、高品质住宅等项目,全面提升片区开发热度。依托地产项目,引进金融、商务、消费等高端产业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产业实力。

第四节发展现代都市工业

以长株潭城市群特有的信息流、物流、人才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等资源为依托,以制造业服务化为方向,以产品设计、研究开发、营销管理、技术服务和智能制造为主体,着力发展土地集约利用、低能耗、低荷载、轻运量、高附加值的现代都市工业。到2020年,规模工业增加值达131亿元以上,年均增长6%以上。

一、着力打造隆平高科技园

以传统产业调整转型、改造提升、新兴高技术产业培育为主线,以总部经济为主体,以高技术先进制造业、高融合性现代服务业为两翼,以产品设计、技术开发、智能制造、营销管理和技术服务为重点,以长沙隆平现代产业园、湘粤先进技术产业园、广发隆平现代服务产业园等工业小区为载体发展现代都市总部工业园,重点培育精准医疗、石墨烯产业、智能制造业、高端中药饮片、通讯服务、连锁总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专栏8:            现代都市工业重点项目

1.英氏孕婴童产品产业园。建设面积15万平方米,建10条现代化生产线,建中部最大最先进的孕婴童产品产业园。

2.袁隆平农业高科研发总部基地。主要建设企业总部大楼,办公及研发中心。

3.湘粤先进技术产业园。建设面积24万平方米,主要引进沿海高端制造中小企业。

4.广发隆平现代服务产业园。建设面积26万平方米,主要引进新材料、精密制造、生物科技等中小企业,打造创新创业基地。

5.智能燃气表生产及研发基地。建设面积4.6万平方米,建设一个集智能燃气表生产线、研发中心、总部于一体的智能燃气表工业园。

着力打造隆平高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引导扶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企业入园发展,着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分类实施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实现园区经济“稳住、进好、调优”。

二、大力发展都市楼宇工业

以专业楼宇为载体,坚持以人文资源、消费市场和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融合、推动自主创新战略方向,着力发展工业产品的研究、开发和设计,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动漫创意研发与制作、生物医药及精准医疗等轻型工业、设计工业。

专栏9: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产业

精准医疗产业:加快发展泓春制药、小兵生物、昭泰生物、欣朗生物等企业大健康服务产业和个性化精准医疗产业。通过企业和医院的产学研合作,大力培育精准医疗转化医学研究与应用基地。

石墨烯产业。培育七夕新材料、湖南元素密码石墨烯高科技有限公司等现有的多家龙头骨干企业,布局石墨烯产业,引导企业进入产品产业化及下游应用产业,打造湖南石墨烯产业集聚区。

智能制造产业。积极引进一批智能制造企业,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重点扶持凯德自控、腾远智能、途高科技、神府智能、博联航空等中小制造企业。

通信服务产业。着力建设和完善通信服务基础平台,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完善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重点扶持掌钱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邮电设计院等企业。

高端中药饮片产业。大力扶持特格尔医药、药圣堂等涉足高端中药饮片产业的大型医药企业,力争在该领域形成核心技术,创制国际国内标准。

第五章绿色发展建设两型精美新芙蓉

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核心目标,以开展国家生态城市与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为抓手,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生态环境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有品质,建设两型精美新芙蓉,实现美丽芙蓉梦。

第一节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打造绿色空间,提升绿化建设水准,建设生态宜居家园。到2020年,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公众对城市生态环境满意率大于90%。

一、拓展绿色空间

改善老旧社区、城区生态环境,采取“清脏播绿、拆违建绿、择空补绿、垂直挂绿、拆围透绿”等方法进行绿化。在中心城区“见缝插绿”,对主要街区、重点地段、背街小巷进行全方位、全覆盖绿化提质,创造“城在绿中”的优美意境,提升城市品质。

充分利用建筑屋顶、立交桥、人行天桥等空间,进行立体绿化,构建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的景观。推进五一大道、人民路等主干道的绿化提质改造,在主要交通交叉口地段,通过花草植被、雕塑小品、灌木造景,设置景观节点,努力实现城区道路“增树、增绿、增花、增景”。

二、打造生态景观

强化芙蓉广场、晓园公园的绿心地位,突出其社会、环境功能。根据各社区特点,大力兴建社区公园,着力建设花园式小区、林荫道、林荫景观广场、林荫停车场,让公园变成“绿肺”,街道变成“绿网”,庭院变成“绿点”,增加市民公共休闲空间。

加大东湖生态恢复整治,保护好跃进湖和泉坝水库等水域与湿地资源。加快建设浏阳河两岸生态绿化带、滨水风光带、绿地、城市健身休闲绿道,形成中心片区的外围绿圈,打造城市新景观。

三、建设宜居家园

深入开展两型示范创建,加快推进主城区建设改造和内涵提升,高标准、高品位完善各板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政、园林绿化、环卫、公园、路灯等各项设施的管护,着力提升城市的环境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创新发展东片隆平新区生态新城,推广绿色建筑,倡导绿色消费,推进新区绿色发展,提升整体自然、人文景观风貌水平,全面塑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精品城区。

第二节促进低碳循环发展

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着力点,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生产方式,积极倡导节约健康环保生活方式,将我区打造成国内绿色低碳建设样板,全方位建设两型产业、两型文化等元素聚集的两型示范区。

一、推进能源消费革命

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探索多源供给。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建立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控平台,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效管理。着力淘汰落后产能,管控高排放企业,主动降低碳排放,推进近零排放,建设节能低碳园区、低碳街区、绿色街区。

二、推广低碳技术与节能产品

加快节能、低碳、环保技术开发和产品推广,实施节能环保产品惠民工程,推广新能源汽车、节能电器、高效照明等高效节能环保产品,推动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实现节能。推广城市立体开发,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大力应用和推广节水技术,实施水资源循环利用,培育中水利用市场,促进城市中水回用。

全面发展“绿色建筑”,开展现有建筑节能改造,推进两型住宅产业化发展。大力推广地(水)源热泵、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节能应用、高性能门窗、新风热回收、建筑智能化、雨水收集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快速充电桩。发展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推进电动汽车租赁、自行车租赁,倡导绿色出行,逐步建成以公交优先、绿色出行、智慧管理为主要特征的高效、低碳、智慧交通体系。

三、实现垃圾分类,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工作机制,从源头避免和减少生活垃圾产生。建立生活垃圾分类体系,配套分类收运设施,提高垃圾分类专业化水平。到2020年,基本实现生活垃圾投放规范化、收集标准化、运输专业化、处理无害化。

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构建覆盖各领域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广“城市矿产”再利用技术,实现废旧金属、报废汽车、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的循环利用、规模利用,推动建立多元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减轻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三节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从生态建设入手,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严格控制企业排放,着力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环境功能全面达标,着力构建天蓝、水碧、空气清新的环境新常态。

一、着力改善空气质量

主动控制碳排放,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深入推进“清霾”行动,加强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排放控制,有步骤地开展氮氧化物排放控制,让市民呼吸到更加清洁的空气。全面使用清洁能源,禁止新建燃煤设施,推广使用天然气,推进油烟净化工程,消除煤烟、油烟污染。加强施工管理,控制扬尘污染,禁止随意焚烧垃圾、枯草、树叶、秸秆,禁止露天烧烤,保证城市道路冲洗洒水保洁效果。建立老旧机动车淘汰长效机制,实施机动车排气检测和环保标志管理,综合整治机动车排气污染。

二、综合治理水环境

强化源头控制、水陆统筹、河湖兼顾,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加强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污水全收集、垃圾全处理、裸土全绿化的“三全”工作,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工业废水排放监管、城市污水治理和面源污染治理,实现浏阳河全面截污,在圭塘河与浏阳河交汇处设立水质监测断面实施监测。完善雨污分流系统,保护地下水源。重点完成长善垸污水处理厂区二期扩建和长沙市国祯污水处理厂提质改造。禁止涉及重金属、造纸、制药、化工、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尾矿库、纺织等的行业进入我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9%,重点污染企业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100%,辖区浏阳河出境断面水质达到IV类标准,地表水质达标率100%。

三、深化固体废弃物防治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降低工业产品废弃物产生量,控制一次性物品使用,简化商品包装,净菜进城,实现垃圾的源头削减,逐步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促进废物的循环利用。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实行从产品生产、运输、储存、利用到收集、处理的全过程管理。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危险废物和废弃放射源安全收贮、处置率达到100%。

四、加强声、光、电磁等环境污染综合整治

深入推进“净音”行动,加强对工业噪声的防治,对重点路段实施噪声治理,实行机动车、列车禁鸣和地铁噪声控制,有效降低社会生活噪声影响,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保持在54分贝以内,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控制在66分贝以内。推进电磁辐射污染防控,保证环境安全。规范灯光使用标准,做到合理、够用,力求将光污染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第四节完善生态文明机制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全过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和政策体系,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控、后果严惩,建立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新模式。

一、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管理机制

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生态建设,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生态投入和保护机制。实施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机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推行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机制

探索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管理机制,健全居民生活用电、用水、用气阶梯式价格制度。健全生态补偿制度,推行政府“两型”采购制度,促进清洁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引导绿色消费。推广污染治理合同环境服务市场化,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生态投入保障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生态建设,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

三、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监督机制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政府依法监管、企业主体负责、公众监督参与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完善环境监测、评价、统计体系,规范环境监测数据公告制度,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和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第六章开放发展实现开放合作新突破

依托临空港、高铁、高速等重要交通枢纽优势,加快实施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全面推进国际化进程,建设高水平开放发展之区。

第一节营造对外开放环境

牢固树立“环境是对外开放第一竞争力”理念,始终把改善和优化环境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环节和抓手,不断拓展和丰富环境的内涵和要素,努力营造富有竞争力的发展和开放环境。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秉承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共生共赢的原则,尊重纳税人、关爱企业家、扶持创业者,吸引各地名企、精英来区投资创业发展。全面遵循和对接WTO规则,加快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和行事法则,建立完善外商投资企业联系点、走访、年度问卷调查、增资绿色通道、亲商联动服务等制度,打造法制化、国际化、国内领先的营商环境。

——优化“走出去”环境。完善扶持政策,制定企业对外投资指南,加大对重要资源开发、自主品牌创建等的扶持力度。积极维护企业海外正当经济权益,优化企业“走出去”环境。

——构建对外开放服务体系。加强对外国际贸易趋势、热点问题分析研究,完善重点企业联席会议制度,提高对外开放战略谋划水平和国际经贸服务能力。推进“架桥拓市”工程,依托各类商会、协会和贸易投资促进机构,发挥信息搜集、联络政企、服务企业、策划项目、对接落实、促进经贸作用,加强境外营销网络和投资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发展国际性中介服务机构,着力发展项目运作、商务咨询、资本经营、法律援助、信息咨询等服务。

第二节加强区域开放合作

坚持与推进融入“一带一路”、“一带一部”和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沙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加快建设湖南省金融创新特色产业园、芙蓉外贸示范区、芙蓉CBD、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隆平新区五大开放合作平台,加强区域合作,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开放型经济格局。

——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省市和地区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开展交流合作。做强产业承接平台,构筑境外产业发展平台,搭建境外综合服务平台,形成“引进来”与“走出去”服务平台体系。加大我区优势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鼓励企业实施抱团出海、借船出海战略,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延长产业链为纽带。以推进建设具有国际品质和湖湘文化标识的现代化大都市为契机,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强化区域经贸合作。定期举办各类招商节会,积极参与境内外各种招商推介活动,促进区域交流合作。

——积极融入全省“一带一部”战略。依据湖南扼长江以南交通之要津,融汇“过渡带”与“结合部”特色,与沿江开放经济带、长株潭国家“两型社会”试验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共舞。以开放发展为重要动力,以经济地理空间重塑为新手段,通过创新创业、改革开放、两型发展,将空间地理优势、人才科研优势、金融文化要素优势转变成为产业发展、城市发展、社会发展的新优势,为开发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和市场发展空间。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在贸易、金融、产业领域的合作,加快融入中部产业发展链。

——协同推进长沙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建设。充分发挥我区地处临空、临港、临铁三大片区交汇的区位优势,按省市统一部署,打通大长沙环路与南北交通大骨架,协同推进长沙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建设。协同推进临空片区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城市配送物流等航空物流,推动湖南省金融创新特色产业园、芙蓉外贸示范区、芙蓉CBD高端商贸商务休闲、通用航空等相关产业发展。协同推进临铁片区建设,推动隆平新区构筑以总部经济、国际会展为主,商务商贸、高铁物流为辅的产业体系,带动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物联网、服务外包等相关产业发展。协同推进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共同将浏阳河打造成全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引领示范区、长沙市核心增长极。

第三节提升招商引资水平

大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放宽投资准入,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聚集开放发展新优势,为全区开放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搭建新型招商服务平台,实施“精准招商”。构建集招商引资项目服务、园区服务、客户服务、政策服务、监管服务、多方对接服务于一体的六大服务体系,制定更有吸引力的招商引资政策,建设项目信息、数据信息、政策信息、咨询服务、跟踪调查、监管考评的互通互联服务平台。推动全区招商引资工作实现全流程、全周期、全方位、全要素的监管与服务。

——加强芙蓉品牌对外宣传,促进招商引资。实施“大外宣”工程,综合利用活动推广、媒体推广、旅游推广等手段,用好用足各类品牌资源,构建和凸显“芙蓉”品牌,加强城市品牌形象推广。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条件成熟的大型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扶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外地设立生产基地、原料基地、物流基地以及销售网络,谋求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的发展。支持企业走国际化发展道路,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实施产业链招商,提升引资水平。面向重点合作国家和地区,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研发总部、营运中心、物流中心、分拨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入驻,集聚一批国内外贸易组织、贸易促进机构、行业组织、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引进培育一批植根芙蓉的国际企业。鼓励外商转让关键核心技术或采用共同开发的模式,带动本地技术创新主体“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开拓新的外资市场,构建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投资贸易制度体系,促进国际资本及其他高端要素加快集聚。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重点实施产业链招商,推动招商引资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第四节增强对外贸易质效

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构建新型贸易体系,培育一批新型外贸主体,构建一批重点外贸平台,进一步推动外经贸提质增效。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外贸出口结构,推进服务贸易与实物贸易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服务贸易,以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等为依托,积极承接服务外包,推进服务外包基地创建,培育和引进一批服务外包领军企业。支持各类贸易主体发展,鼓励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大力提升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精准医疗等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品牌竞争力,形成多种外贸业态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构建新型贸易体系。以发展开放型总部经济为重点,积极构建内外对接的新型贸易体系,加快传统市场经营模式向现代经营模式转变。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发展智慧贸易和智慧物流,推动建设智慧型进出口专业市场。

——推动外经提质增效。大力支持优势企业“抱团”出海,积极搭建各类经贸交流合作渠道和平台,提高企业竞标和履约效率,打造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骨干力量,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链式“走出去”企业群。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援外项目,拓展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带动设备、技术、服务、劳务等输出。

第七章共享发展开创幸福民生新局面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区人民,建设高水准、共享型的全面小康社会,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舒适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一节创建充分就业城区

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充分就业、公平就业、稳定就业,缩小收入差距,让所有劳动者体面而有尊严地生活。

一、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充分实现社会就业。“十三五”期间,努力实现新增城镇就业8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9万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77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率保持100%。

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工资集体协调机制,推动最低工资标准动态调整,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十三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9%左右。

第二节优先发展社会事业

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全面提高教育、医卫计生、文化体育等民生领域的现代化水平,建设幸福生活品质之区。

一、全面打造“幸福教育”

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打造具有芙蓉特色的幸福教育,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完善教育体系。加快发展学前教育,逐年安排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园,大力扶持普惠性民办园。至2020年,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数量占全区幼儿园总数80%以上。巩固提升义务教育,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4所,新增学位1.3万个,力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班额达到部颁标准。深化“二小”、“三小”、“名校托管”等办学模式,持续扩大优质学校的比例和总量。稳步发展社区教育,建设实体化社区学习中心,每所街道、社区学校打造2门以上社区教育精品课程和2个以上品牌培训项目。支持发展高中教育和民办教育,在东岸地区筹建1所省级示范性高中,保障民办学校依法办学及其合法权益。重视发展继续教育与家庭教育,关注特殊群体教育。

——建设现代学校。完善教育公共服务机制和跨区域合作交流的工作机制,稳步推进教育国际化,打造开放式校园。加速推进教育信息化,优化“三通两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至2020年,互联网接入带宽达到2G,所有学校无线网络覆盖教室,生机比达到2:1,全区学生拥有移动终端普及面达50%。理顺教育管理职能,推进简政放权,提升学校自主办学权。

——优化师资队伍。强化教师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能力建设,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均衡配置,培育高层次教育人才队伍。至2020年,遴选学前教育骨干教师80人,学科带头人20人,专兼职教研员10人;培育中小学省级名优教师10人,市级骨干教师80人,区级骨干教师200人;创建区级名师工作室10个以上,市级名师工作室3个以上,区级校长工作室2个以上。

——提升办学品质。实行“进修基地、实践园地、兼职教研员责任区”的区域划片学前教育教研模式,健全第三方质量评估机制、保教质量监控机制,提升学前教育办园品质。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工作,重点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环保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区域性公民教育校外实践基地。推进特色学校创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特长爱好,学生爱好和特长“2+1”项目达标覆盖率达到国家要求。优化校外公益教育和学生社团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至2020年,100%的中小学建立“体验式公民教育”德育子项目,建立区域性公民教育校外实践基地15—20个,创建科技教育示范学校1—2所、艺术特色学校2—3所、体育特色学校2—3所,“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覆盖率达100%。

二、推进“健康芙蓉”建设

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为目标,提升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构建涵盖医疗、卫生、药品、体育等在内的综合健康服务体系,使广大居民成为健康芙蓉人。

——提高卫计服务水平。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科学均衡配置街道社区医疗卫生资源,支持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建设和改造升级,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兴办医疗机构,推进“名院集团办医”,完善多元化办医格局,更好地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完善分级医疗、社区首诊、双向转诊模式,加强社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提升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实现70%以上的患有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人员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健康医疗服务圈。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基本药物制度范围,逐步提高基本药物制度使用比例,进一步降低医疗费用。在财力支持、看护便利、权益保障等各方面制定相应配套措施,加强婚前、孕前、孕产期保健服务,继续深入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生殖健康检查工作,有效遏制出生缺陷,不断提高出生人口质量。推进计生基层基础建设,配齐配强基层计生服务人员,加强培训指导,提升基层计生服务水平。

——构建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社会化养老为主体的现代化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着力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鼓励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

——加快发展体育事业。加快街道体育中心建设,完善社区公共体育配套设施,推进体育设施的便民化,为群众提供方便经济的健身活动条件。积极开展以学校为重点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以社区为重点的城市体育活动,全面建成覆盖全区的现代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实现“15分钟全民健身圈”。加快发展浏阳河水上体育项目,建成区级全民健身中心,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平方米以上。力争使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全区总人口的50%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占总人口数的3‰,全区成年人体质合格率达到75%以上,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加强食药安全监管。实施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强化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体系,建立食品药品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实现从生产源头到终端消费的全程严格监管。建立科学完备的药品安全监测、评估、预警体系,提高食品药品安全检测水平,增强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处置能力。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三、大力繁荣文化事业

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力度,着力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努力打造文博品牌。

——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重点打造“魅力芙蓉”公共文化活动特色品牌。在主城区加快构建10分钟、15分钟、3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全区90%的街道文化站达到一级文化站标准,具备文体活动、书刊阅览、教育培训、网络信息等功能。全面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标准化建设。全区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面积达到200平方米,配有标准的公共电子阅览室、书刊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

——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和措施,促进文化交流传播与开发利用。

——着力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大力推进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执法机构、执法队伍、制度体系、监管体系及保障体系的建设。按照“一手抓整顿,一手抓转型升级”的工作思路,加强网吧管理工作,推进上网场所转型升级,建立未成年人绿色上网服务场所。保持专项整治行动高压态势,整顿文化市场秩序,规范文化市场管理。

——打造文博品牌。加大文物保护、利用力度。切实加强博物馆建设,强化文物典藏、社会教育、文化休闲等功能,将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打造成知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隆平水稻博物馆打造成世界领先、全国一流的博物馆,实现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目标。打造马王堆汉墓遗址公园及汉文化历史街区。

第三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把富民、惠民、安民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努力实现发展成果共享,建设幸福芙蓉。

一、加快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进一步完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做好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险工作,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健全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失业、生育保险制度。健全社会医疗救助体系,为低收入群体特别是特困低保家庭提供更多的医疗救助。健全养老保险体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力度,健全社会保障待遇标准正常增长机制。稳步提高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居民养老保险金等待遇标准。到2020年,各类社会保险法定人员参保覆盖率达到100%。

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建立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临时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制度,特困供养人员覆盖率达到100%。加快救助管理机构建设,健全医疗、教育、就业等专项社会救助制度,完善困境儿童、精神病人、农民工、流浪乞讨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群体的救助制度。

三、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加快构建和完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加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管理,在准入、使用、退出等方面建立规范机制,实现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满足住房困难家庭基本住房需求。

第四节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统筹兼顾、动态协调的原则,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完善社会治理格局,改革社会治理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打造和谐社会环境。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夯实社会治理基础。突出抓好文明示范社区建设和社区改造升级。深化居民自治和财务公开,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基层民主参选率达到95%以上。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科技类、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创新流动人口、特殊人群、虚拟网络和服务管理,推进“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发展。

——建立健全社会治理机制。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夯实基层基础,坚持属地管理,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完善信访维稳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成立矛盾化解中心,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创建平安芙蓉。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的社会覆盖面,做好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农民工和妇女的维权工作。加强网络虚拟社会治理,提高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

二、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大力推进社区规范化标准建设,使硬件建设全面达标。全面实现村改社区,建立小区物业调解中心。开展“和谐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坚持和谐发展,突出共建共享,着力打造幸福示范区,开创社区建设新局面。抓好社区环境整治,绿化、美化、净化社区。顺应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打造一批标志性文化广场和社区文化活动品牌。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倡导文明、卫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增进邻里团结,彰显社区文明。

三、构建公共安全体系

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危险化学品集中储运、销售管理,有效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以生产安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交通管理、消防安全等为重点,完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升基本公共安全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反应敏捷、无缝覆盖”的区、街道、社区三级监管体系。增强动物防疫和重大流行性疾病防控能力,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自然灾害及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建设。

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将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作为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关键。严格依法办事,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执法信息化建设,构建公安、检察、法院信息共享机制,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完善执法程序,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政务、检务和司法公开实施机制,不断增强政务诚信和司法公信力。实施公职人员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培训计划,严格执法督察、责任追惩制度。

五、加强国防教育完善后备力量

贯彻落实各级关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按照“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武装”和军民融合的工作思路,尽职履责,落实党管武装的各项制度,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提高全区民兵的整组质量、规范征兵工作标准、切实加强民兵应急队伍建设和武装阵地建设;以开展“雷锋家乡学雷锋”和“双带双促”活动为契机,使双拥工作扎实推进,呈现出国防教育蓬勃发展、拥军优属深入人心、拥政爱民广受赞誉的良好形势,开创国防工作新局面。

第八章保障发展建立规划实施新机制

加强党的领导,完善人大监督,充分发挥政协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团结各方力量推动“十三五”规划落到实处。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权威性,加强项目支撑,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更好地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

第一节转变职能优化环境

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推动政府职能深刻转变,切实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环境。

一、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充分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作用,把市场能做的还给市场,把政府该管的管住管好,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管、民生保障等职责。

二、加快打造服务型政府

按照“两高、两少、两尊重”,即高效服务、高度透明,少审批、少收费,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群众创造原则的要求,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

三、加快推进智慧政府建设

通过推进智慧政府建设,及时传递、整合、使用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市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各类信息,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

第二节整合资源强化保障

按照节约集约、优化配置的原则,强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保障,确保满足战略实施的需求。

一、强化用地保障

加快旧城区、城中村提质改造和旧厂区的开发利用,盘活存量土地,处置闲置土地。通过棚改腾地、新区征地,实行土地集约化、市场化运作,健全土地资源保护、储备、使用机制。在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支持的同时,通过充分利用现有存量土地和低效能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解决用地供需矛盾。

二、强化资金保障

最大限度地激活社会投资,推进PPP模式发展。充分发挥直接融资的高效率和低成本优势,用好用足资本市场融资功能,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充分发挥间接融资的规模化和多样化效应,利用我区金融中心的优势,将金融资源优势转化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优势,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协作,争取更多信贷资金支持。

三、强化人才支撑

以能突破关键技术、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紧缺专业技术等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围绕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重要环节,促进驻区企业同高校、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院所和社会培训机构的合作,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等订单式培养培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夯实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基础。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充分发挥人事人才工作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第三节依法治区规范行政

坚持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为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公正和生态良好提供可靠的法治保障。

一、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加大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力度,规范健全区财政预决算公开制度,重点推进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平台、便民服务平台和社会救助平台建设。

二、深化司法领域改革

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健全司法执法讲评制度,推进法治专门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完善司法为民机制,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司法救助,建立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深化司法公开,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

三、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加快建立社会守法信用体系,以金融信贷、纳税缴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等信用记录为重点,健全企业信用自律机制和信用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健全符合区情、覆盖社区、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畴。健全维护群众权益的制度体系,完善社情民意反映机制,完善基层人民调解网络。有效防控各类安全风险,努力建设平安芙蓉。

第四节健全机制抓好落实

围绕战略的实施,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形成总体战略实施的合力。

一、健全衔接机制

依据规划提出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制定相应的空间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按照五年规划、年度计划与战略的衔接,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南、战略作用。

二、强化统筹联动

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相关领域任务的细化和落实,隆平高科技园、湘湖管理局、各街道、社区(村)须按照全区统一部署,建立相应推进机制,加强协调落实。

三、加强监督评估

将规划实施的各项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对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分解细化,层层落实。制订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标准。拓宽规划实施监督渠道,完善政府重大决策事项向人大报告和向政协通报制度。发挥监察、审计、统计等部门和社会的监督作用。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工作,及时公布规划实施进展情况,让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纲要实施的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